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活动专区
CES Conference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活动专区
CES Conference
阅读提示:本文约 1900 字
电磁发射子弹具有速度可调、响应时间短的优势,在防恐、维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针对目前电磁轨道发射子弹存在的出膛初始扰动大、出膛后气动外形变化的问题,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张晓、鲁军勇、李湘平、郭赟、武文轩,在2021年第22期《电工技术学报》上撰文,提出采用非接触式线圈发射子弹的方案,克服了轨道发射初始扰动和气动外形变化的难题。
他们通过建立线圈发射子弹的动态发射模型,并结合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建立线圈发射子弹系统的优化设计模型。提出分步优化设计思想,在满足子弹预定能级要求的前提下,以线圈发射装置长度和发射效率为优化目标,实现了对包括线圈截面参数、子弹结构参数、脉冲电源初始电压和触发时序等多个设计变量的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若以两个指标平均值最小为优化目标,则装置最短长度为0.123m,对应发射效率为4.89%。
图1 电磁发射子弹与电磁轨道发射一体化弹丸对比
因此从初始扰动和飞行稳定性方面考虑,采用电磁轨道发射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子弹射击精度损失。同步感应线圈发射技术作为非接触电磁发射技术的一种,理论上可以解决电磁轨道发射子弹初始扰动大和气动稳定性下降的弊端,在小口径电磁发射应用中有巨大潜力。
图2 电磁线圈发射子弹系统总体组成结构
图3 NSGA-II优化设计流程
他们针对全局优化存在的计算速度慢、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分步优化设计方法,在单级线圈发射情况下,以线圈长度和子弹动能单位长度增量为优化目标,对线圈的截面布局参数和子弹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在线圈和子弹结构参数确定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线圈级数、电源初始电压和触发时序,实现多目标的优化设计,并进行了线圈热力仿真校核。
图4 计算模型试验验证
研究人员指出,设计和校核结果表明:若选择两个优化指标平均值最小的解,装置最短长度为0.123m,发射效率为4.89%,且驱动线圈的绝缘和结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联系我们
《电工技术学报》:010-63256949/6981
邮箱:dgjsxb@vip.126.com
《电气技术》:010-63256943
邮箱:dianqijishu@126.com
编务:010-63256994;订阅:010-63256817
广告合作:010-63256867/6838